找到相关内容656篇,用时1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童蒙止观》的说法方式

    举。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固然有听者的因缘,更重要的却是佛法的微妙。行者善自思惟,可明其意。二者,以前文解后义,或以后文解前义,前后多有互解之处。如第六讲正观时,即云:“前后之文,多谈...亦名二谛观,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此段文即会通异名,以释止观不二之旨,可用来理解第六正修行的文义。五者,证果相中兼明修学因,第十中略述空假中三种观法的修学,与第六的文义相映成辉。六者,譬喻。...

    愚 溪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90654192.html
  • 《禅宗生态审美研究》介绍

    审美观的六种表现;第五,讨论禅宗生态审美观与道家、玄学、儒家心学等中国智慧的渊源关系,并以此阐明禅宗生态审美观的流派特征及其在中国传统智慧中的价值、地位;第六,从西方智慧看禅宗生态审美观,证明禅宗生态...的生态美学智慧时,就涉及禅宗哲学观与现代生态哲学观的比较;第五,禅宗生态审美观与道家、玄学、儒家心学等东方智慧之间进行比较;第六,禅宗生态审美观与西方智慧比较。在比较研究中,作者既注意了比较对象...

    邓绍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533371034.html
  • 密教纲要绪言

    校经楼 密教纲要目录 卷首 序 绪言 目录 第一编 密教之流传 第一章 印度之密教 第二 中华之密教 第三 日本之密教 第四 弘法大师之相承 第五 血脉之等次 第六...相与事相 第三 教相之二大学派 第四 两部大经大意 一、 大日经大意 二、 金刚顶经大意 第五 两部大经之教主身土野山根来分派之原因 第六 横竖之判教 一...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263580096.html
  • 苏曼殊诗析论

    后半部,则是进入文学作品的内在研究,第四、五分别探讨苏曼殊诗的语言与内容,这两的援例举证,正可以呈现他在艺术与人生中的挣扎痕怂。第六结合前面有关苏曼殊的外缘、内在研究成果,从整体诗作归纳其诗的风格...研究的人去深入发掘、探索。 本论文共分结论、本论五与结论,计约十万字。首章结论概言苏曼殊诗的研究动机、现表、方法与架构。第二章则分别就清末民初的政治思潮、思想文化、社会环境及文学潮流诸方面...

    顾蕙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4552065.html
  • 《圆觉经·清净慧章》别记

    第六,清净慧菩萨问法,世尊开示四种浅深证道之相。复说:“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凡三十二字,作四句读。  古今诸师,各申妙解;今为同志宣扬,...。古人彻悟之时,叹为山河及大地全现法王身。若加了知则无此境,不得名为成所作智矣。第四句无了知者,即是第八识无分别智。辨之者,第六意识也。意识认为真实,则违八识现量矣。  《胜鬟经》云:“烦恼隐覆真实”...

    杨仁山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22053276.html
  • 陆象山心学之研究

    产生,虽有北宋诸子为其前导,然象山思想之精神实与北宋诸子有别。盖象山于孔孟殁后千余年而直承孔孟之道,实为一豪杰之士也。故欲明象山思想必先明孔孟之道,此为第二章至第六之所以作也;以上四除能知象山学说之渊源,亦能表彰孔孟思想之特色。第七以下,针对象山及当时思想学术而作一申论,除正描写象山思想外,并由程朱与佛学,衬托象山心学之特色也。结论则兼采西方现代思想大家海德格之观点,为心学之发展预留田地,...

    吴盛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43561107.html
  • 鸠摩罗什与大乘般若空慧

     前言   第一章 鸠摩罗什之身世   第二 鸠摩罗什之译件   第三 鸠摩罗什对般若思想的贡献   第四 鸠摩罗什于「大乘大义」中所示佛慧   第五 鸠摩罗什之门弟子与空宗   第六 结论   参考书目 ...

    胡梅子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15590886279.html
  •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

    及“苦”  第四节 “因缘和合”和基本元素论:“蕴、处、界”  第五节 佛教的宗教观和价值观:“业报”与“涅槃”  第六节 通向涅槃之路:修道与道果  第七节 结语  第二 论《阿含经》——早期经典... 第六 《成实论》的宗空和厌生哲学  第一节 背景、原则、方法  第二节 有论与无论  ……  本卷结语  下卷 大乘佛教思潮和大乘佛教经典  第一章 大乘佛教思潮的兴起及其一般特征  第二 大乘...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311269280.html
  • 十界互具

    自己逃出人类的范围。自杀就是其中一种表现。   [参考资料] 《摩诃止观》卷五(上);《观音玄义记》卷二;林传芳《佛学概论》第六;《十法界钞》;《台宗二百题》卷六;金子大荣《佛教概论》第二篇第六。...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8495988762.html
  • 佛陀开示面对诽谤侮辱时的态度

    第六 忍恶无瞋 】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汝自禁息。当无瞋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这是第六,说明了善能胜恶,恶不能胜善。所以...怎么样啊?你就和他归伙了,你也变成恶人,和他一个样子。 【第七 恶还本身 】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

    宣化上人主讲

    |诽谤|忍辱|恶口|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1/184856522.html